东巴传统造纸艺人:遭遇专利尴尬

2005-11-15
  东巴纸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是这项东巴造纸艺人的民族传统工艺,却正在遭遇专利权保护的尴尬。

  独具特色的东巴造纸工艺

  纳西族7世纪开始定居丽江,其原始巫教在面临多种文化的选择中,吸收、融合了外来宗教,掺揉发展,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东巴教,它集纳西族传统文化之大成,在历史上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精神领域、文化习俗、民族性格等有着重大的影响,由此形成了蔚为神奇的东巴文化。东巴纸作为东巴文化传承的必要物质载体,因为被纳西族祭师用来传抄经书而得名。

  东巴纸的造纸法受藏族影响较深,都属浇纸法,主要包括采集、处理原料荛花、蒸煮、洗涤、槽氏抄纸、贴纸、晒纸、砑光等几大工序。但传统工艺因为不同地区也有地域性差异。比如在香格里拉县,几乎没有发现造纸人采用利于纸浆均质和粘合的悬浮剂——纸药,但在丽江有东巴老人曾经利用过杉松树根作为纸药。此外,在生产原料上,通常以在纳西语中分别称为“糯窝”和“弯呆”的构树和荛花为主,各地又依地区资源不同而异。

  历史沿革也让东巴纸造纸工艺说法不一。纳西族的东巴纸主要用于传抄经书和绘制东巴地图,因此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一个老东巴曾说,以前造纸工艺是家传技术,传男不传女。这在纳西族内部形成了一套保护传统工艺知识产权的方法。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后,纳西族的造纸工艺就失传了,直到80年代,各地的老东巴开始恢复造纸工艺。民族的传统知识本是世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并且多为口头形式,没有系统的文本记载。在后来的恢复期间,更是有了多样发展。也正是此时,纳西传统的手工纸不但面临各色假冒“东巴纸”的冲击,而且极有可能遭遇知识产权纠纷。

  如何保护传统知识

  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产研究会的曾益群和昆明植物研究所杨建昆进行的调研中了解到,查阅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05年共有4件关于东巴纸的专利申请,这些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对东巴纸利用方式和东巴纸制造工艺的创新上。其中,1件关于“一种手工制造东巴纸的方法”专利申请的创新点就在于将荛花花皮分级分时蒸煮,蒸煮过程中加入烧碱,蒸煮后得到底料和筋料,将底料和筋料混合即得到纸浆,根据不同需要对纸浆染色,并加入添加物,从而丰富了东巴纸的内涵。

  从东巴纸的恢复过程中可以看到,东巴纸制造工艺不再为个体家庭所独有。此外,现在的东巴纸工艺已不再停留在原有的技术上,造纸艺人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开始新的尝试,用漂白粉或其他添加剂使纸张增白。

  那么,上述工艺在原料、方法和应用上的“创新”是否是一种创新呢?不难看出,在专利申请中,由于没有对传统工艺的收集和整理,不能完全把握东巴纸传统工艺,这些专利申请在方法和工序上与传统的东巴纸工艺有相似或覆盖的地方。如果专利申请获权,这是否意味着今后什么人用什么颜料生产的东巴纸都属于侵权行为呢?

  有关人士认为,如果这是一种创新,试想一个完全没有东巴文化背景的个人,通过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来获得专利权,那么这是否和需要加载更多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东巴纸定义相悖呢?我们能不能说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巴纸”?

  一位曾在云南丽江调研的学者说,当地纳西东巴也有过将传统工艺申请专利的想法,但是当地主管部门却告诉他,这是民族地区代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属于集体智慧,且进入公共领域,是不符合专利授权条件的。那么,面对有关传统工艺的专利却被非本民族个人占有的现实,纳西族人该怎样面对?

  在目前的传统知识主体维权中,缺少的最重要的一环是权利主体的代表,更没有可代表传统知识主体的机构出来维权。因此有学者建议,东巴纸工艺人可以联合建立一个行业协会,并与法律专家、学者合作,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打击对传统知识侵权或者盗用的行为。东巴纸工艺人在有关学者的支持下,也正在尝试着这方面的探索,他们将如何维护民族传统知识,本报将进一步关注。

信息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相关关键词